close

雞魚肉必不可少并且是全魚全雞,尤其是豬頭、豬尾一樣都不能缺,喻示有吃整頭豬,有頭有尾,圓圓滿滿。一大碗魚大年三十吃到正月十五,開頭中間不動筷子,寓意年年有魚(余)。為了趕上這頓雖不豐盛但充滿年味的團圓飯,即使萬水千山,也阻擋不了遠方游子回鄉的腳步。 想念鄉下過年的色彩。抵近年關,家家戶戶要“撣堂霉”,也就是大掃除。農歷臘月二十四是灶王節,焚香敬完灶王爺,全家老少齊出動除塵,院前院后要修葺一新,房間里里外外要撣個遍,哪怕角落里的不起眼的蜘蛛網都不能放過。經濟條件稍好的、動作稍大點的,就花錢買白石灰將整個家粉刷一新。大門上寫春聯、墻壁上掛年畫、堂屋神壇上擱支紅蠟燭、窗臺上貼窗花、破舊的墻上糊上黃白紙或報紙,走廊里掛上紙糊的紅燈籠,每家都會想方設法弄出點花樣色彩來,增添一些喜慶氣氛。整飭一新的村莊家舍,加上大年初一,大家穿上新衣裳,感覺整個世界都是新的。 想念鄉下過年的聲音。燃放煙花,現如今已是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奢侈品和大力整頓的不文明行為了,而在鄉下則是年年都有的保留節目。在我老家,聽長輩說過年是一頭大怪獸,要驅走怪獸,就必須放炮竹。不管是真是假,對于孩童們來說,能玩就是硬道理。從年三十傍晚到大年初一,噼噼啪啪,斷斷續續燃放的鞭炮,守歲的蔸栳火燃燒的爆炸聲,此起彼伏,融匯成一曲交響樂,要持續十多個小時,尤其到凌晨前后到達沸點,農村勁爆迎新年,要的就是這個效果。除了鞭炮的吉祥聲以外,鄉村農舍到處洋溢著和諧之音,按村規鄉約,鄰里有矛盾,這幾天不能“發飆”,要和睦相處等待來年再行解決;小孩做錯事,大人不能打罵;小孩子要講吉祥話,不僅不能爆粗,還要有所諱忌,要忌口,如在灶堂燒火做飯時,不能說“退柴”要說“退火”,尤其不能說“死”之類不吉祥的字眼。打碎碗碟不能說“打爛”要說“歲歲平安,打發打發”。出門拜年,見人要問好,小孩對長輩要禮貌稱呼,左一聲給爺爺拜年,右一聲向阿姨問好,叫得村頭巷尾愛意融融,歡樂吉祥。初一大早,全村人聚到一個大堂屋里,每家端一壺酒、一個果盤,幾樣拿手的好菜或點心,一同分享,互致祝福,人聲喧嘩,喜氣洋溢。 想念鄉下過年的儀式。儀式是文化的傳承,喻示活動的莊嚴與神圣。鄉下過年儀式感特強。鄉下過年是由貼春聯、推豆腐、打糍粑、做醪糟、殺豬宰雞、炒瓜子、制麻糖、祭神祭祖、上墳燒紙、守歲出天等活動組成的。每一樣都有嚴格規矩,單說臘月二十四送灶神爺上天,家家要點好香,燒焟燭,放鞭炮,口中念叨“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灶火平安”等話語。守歲也是很講究的,全家人圍坐火爐旁,嗑瓜子聊天,講講一年的成長收獲,聽聽長輩的關心提點,尤其是在外闖蕩的青壯年還要向全家發愿,向長輩許諾來年要賺大錢干大事。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響,大家才各自回屋,盡情分享由各家各戶燃放的炮竹聲。遠近晨曦中傳來的雞鳴狗吠聲,合奏而成震響天地間的迎春曲。 鄉下過年,是銘刻于心歷久彌新的鄉愁,是泥土里長出來的鄉村情緒,是季節輪回的親情序曲,是山村人向美好生活進發的內心鼓點,是一壺撫慰游子身心的別致老酒,是一首傳唱千年的經典老歌。 鄉下過年,永恒的思鄉情愫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f6easke 的頭像
    wf6easke

    郝允妮的優質必買清單

    wf6eas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